清潔生產與廢物資源化技術團隊
一、團隊介紹
本團隊致力于清潔生產、廢物資源化、新型清潔能源生產新工藝、新技術的開發研究、推廣應用與技術咨詢服務工作。重點在礦冶廢物回收利用、廢蓄電池清潔再生利用、石油及其替代能源清潔化技術和企業清潔生產等方面開展研發和技術咨詢服務工作,取得較大技術突破和社會經濟效益。
?。?)研發了從鋼鐵廠燒結灰中回收銀、銅和鋅的方法和石煤高效提釩的清潔生產新工藝,取得國家發明專利3項,成功應用于湖南華菱湘鋼、內蒙古包鋼、河北唐鋼和湖南益陽弘基礦業有限公司等國有大型企業,關鍵工藝指標居國內領先,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研發成功的廢蓄電池清潔再生及資源循環全套技術與裝備,實現了蓄電池上的塑料、鉛、酸等資源全部循環。該套系統攻克了廢蓄電池再生行業的技術瓶頸,解決了廢蓄電池再生行業的難題,滿足了我國廢蓄電池清潔再生與資源循環領域的重大戰略性需求,使我國廢蓄電池的清潔再生與資源全循環成為可能,并在湖南江冶機電有限公司成功應用。該成果技術“復雜廢鉛酸蓄電池破碎分選及清潔再生工藝技術”通過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組織的技術鑒定。
?。?)開展了煤制油和生物油等新型石油替代能源的催化加氫提質改性、新型化學電源材料及化學儲氫燃料制備的基礎研究,研發了一種用于生物油加氫脫氧的催化劑的制備方法、生物質廢料制備磁性微生物載體及其應用,以及一種以蓮皮粉為原料同步糖化發酵生產乙醇的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項,技術成果已在湖北沙隆達公司實現產業化。通過技術實施,消除了傳統生產過程的環境污染,顯著降低了生產成本。
?。?)完成化工、電力、冶金等行業的180余家企業清潔生產審核與技術服務工作,為企業增加直接經濟效益80000萬元/年以上,減少排粉塵1000噸/年,減排SO2 650噸/年,節水8000萬噸/年以上,有力推進了湖南省“兩型社會”的建設,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作出了較大貢獻。
本團隊近幾年主持承擔國家自科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9項,縱向科研經費200余萬元;企業委托科研開發和技術咨詢服務180余項,橫向項目經費2000余萬元,到賬1700余萬元;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6項,其中已獲得授權7項;出版教材1部;發表學術論文74篇,其中SCI/EI論文48篇。
二、團隊學術帶頭人
田學達,教授,博士生導師。公開發表論文40余篇,出版教材1部,申請專利13項,授權7項。主要研究方向為資源綜合利用與環境友好新工藝,著重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研究資源綜合利用新技術,實現不可再生資源的最大利用價值,同時降低生產成本,實現廢物的零排放或最低排放,并研究傳統工藝所廢棄的資源的綜合利用新途徑;二是研究技術上合理、經濟上可行的無污染新工藝,以取代污染重、能耗高的傳統工藝,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生態效益的統一;三是研究廢棄物處理新工藝,既避免在污染治理過程中產生二次污染,又能有效回收資源,在污染治理過程中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三、團隊成員
姓名 | 性別 | 出生年月 | 學位 | 職稱 |
田學達 | 男 | 19640812 | 博士 | 教授 |
汪形艷 | 女 | 19800919 | 博士 | 副教授 |
肖利平 | 女 | 19720409 | 碩士 | 副教授 |
鄧志毅 | 男 | 19720805 | 博士 | 副教授 |
- 最新發布通知公告
- [05-19] 中國工程院劉文清院士來校講學與指
- [12-08] 韶風名家論壇:全燮教授帶來精彩講
- [11-26] “復雜重金屬廢水高效凈化與應用技
- [07-28] 水污染控制團隊
- [07-28] 清潔生產與廢物資源化技術團隊
- [07-28] 環境化學團隊
- [07-28]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團隊
- [06-06] 南京大學潘丙才教授、中科院過程工
- [05-31]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樂曉春院士一行
- [10-16] 環境學科師生參加第12屆全國水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