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團隊
一、團隊介紹
本團隊致力于水污染控制理論研究、技術研發與應用,重點圍繞我省乃至我國重金屬污染治理的技術需求,研發了多項關鍵技術并應用于重點治理工程,解決了重點區域、典型行業產業的污染治理難題;同時在有毒難降解有機廢水治理技術研發與應用方面,也取得可喜成就。
在復雜重金屬廢水治理技術研發與應用方面,① 研發成功“分步中和氧化—混凝共沉脫鈣”深度處理酸性含鐵含重金屬廢水新技術,支撐建成了中鹽株化鈦白粉酸性廢水深度處理與回用示范工程(國家級示范工程),解決了長期以來制約行業發展的技術難題,并且已推廣應用于茂名高嶺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的酸性廢水治理工程;② 研發成功“MBR處理工業區含重金屬有機物復合污染廢水”關鍵技術,為清水塘入江化工廢水深度處理工程提供了工藝方案和運行技術; ③ 研發成功“電絮凝-共沉淀-多介質吸附-超濾/反滲透兩級膜分離”集成新工藝,成功應用于郴州永興縣金、銀冶煉高濃度多金屬廢水的深度處理示范工程(國家級示范工程),解決了我國冶煉行業高濃度復雜重金屬廢水深度處理的技術難題,年削減重金屬總量為25.44噸;④ 研發成功“取代螯合沉淀- Fenton 氧化聯合方法”處理有機有機絡合重金屬廢水新技術,已在江南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等多家兵工企業廢水治理工程推廣應用。上述關鍵技術均有自主知識產權,所應用的工程項目均為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的重點項目,不僅為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全國重金屬水污染治理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在有毒難降解有機廢水治理技術研發方面,主要針對化工、醫藥、農藥、染料等工業廢水含氯代有機酚類化合物的特點及其治理難點,開展了強化生物氧化和光催化氧化等技術的研究和催化劑的研制,完成了國家自科基金面上項目2項,發表SCI一區論文3篇。
本團隊近幾年主持完成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重大科技專項子課題等國家級科研項目3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3項目,縱向科研經費384.2萬元;申請發明專利14項,授權發明專利5項;發表科研論文74篇,其中SCI收錄31篇,EI收錄11篇;新增國家級科研項目1項,獲批省級教改課題1項。
二、團隊學術帶頭人
戴友芝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水污染控制工程領域的科研與教學工作30余年,在有毒難降解有機廢水、復雜重金屬廢水等典型工業廢水治理技術領域取得較多成果。近5年主持完成國家重大水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科研項目3項,主持完成環保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和湖南省科技廳科技計劃重點項目等省部級課題3項,縱向科研經費達400余萬元。 研發的“取代螯合沉淀- Fenton 氧化聯合方法”集成工藝技術成功應用于江南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重金屬/有機物復合廢水的處理工程,研發的“電絮凝-共沉淀-多介質吸附-超濾/反滲透兩級膜分離”集成工藝技術成功應用于郴州永興縣金、銀冶煉高濃度多金屬廢水的深度處理示范工程,科技成果轉化率高,解決了我國復雜重金屬廢水深度治理的技術難題,取得顯著環境和社會效益,研究成果通過湖南省科技成果鑒定。同時,在有毒難降解有機廢水處理技術研發方面,完成國家自科基金1項,取得可見光催化氧化降解有毒難降解有機廢水和催化劑研制方面新技術的重大突破。近5年,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Chemical等學術期刊發表研究論文30余篇,其中SCI論文10篇。在教學方面,主持《水污染控制工程》湖南省精品課程,獲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三等獎1項;所指導的研究生3人獲國家研究生獎學金,2人獲研究生校長獎。
三、團隊成員
姓名 | 性別 | 出生年月 | 學位 | 職稱 |
戴友芝 | 女 | 1956.05 | 學士 | 教授 |
黃力群 | 男 | 1957.12 | 學士 | 教授 |
田凱勛 | 男 | 1973.01 | 博士 | 副教授 |
楊基成 | 男 | 1973.12 | 碩士 | 講師 |
陳躍輝 | 男 | 1982.09 | 博士 | 講師 |
向仁軍 | 男 | 1965.01 | 博士 | 副研究員 |
- 上一篇:清潔生產與廢物資源化技術團隊
- 下一篇:環境學科師生參加第12屆全國水處理大會并獲獎
- 最新發布通知公告
- [05-19] 中國工程院劉文清院士來校講學與指
- [12-08] 韶風名家論壇:全燮教授帶來精彩講
- [11-26] “復雜重金屬廢水高效凈化與應用技
- [07-28] 水污染控制團隊
- [07-28] 清潔生產與廢物資源化技術團隊
- [07-28] 環境化學團隊
- [07-28]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團隊
- [06-06] 南京大學潘丙才教授、中科院過程工
- [05-31]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樂曉春院士一行
- [10-16] 環境學科師生參加第12屆全國水處理